技术指导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开发 > 技术指导

涂料在施工前后发生的病态

1、 流挂
在垂直面上涂漆,部分涂料在重力作用下,有流挂现象。使漆膜产生不均一的条纹和流痕,原因往往是溶剂挥发缓慢,涂得过厚,喷涂距离过近,喷涂高度不当,涂料粘度过低,周围空气中溶剂蒸发量过高,气流过低,或被涂物形态复杂,油漆聚集在底漆缝隙处等等。为使施工中不致出现流挂象,要注意严格控制施工粘度,提高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调正喷漆距离。 一次涂布不宜过厚,对于热固性涂料可采用湿碰碰工艺。
2、 咬底
漆面漆后出现下涂层被咬起甚至脱离底材,呈绉纹帐起伏。这是面漆中的溶剂把底漆软化膨胀而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底面漆配套不当或底漆未干透即涂面漆或涂得过厚造成。应注意选择配套油漆,等底漆干透后再涂面漆,为防止咬起,第一道应涂的过薄,待稍干后再涂第二道。
3、 渗色
涂层或底材的颜色被溶入面漆膜中,使面漆受到沾污。原因是底涂层的有机颜料或树脂被面漆的溶剂所溶解,使颜色渗入面漆涂层。防止渗色现象,可对有渗透倾向的底漆上涂面漆是中间用一层涂料隔绝。
4、 发白
这是发挥性漆经施工后在干燥过程中,成膜无光、发浑或呈半透明甚至发白。起因是同于施工场地潮湿,大气中含水分较多,溶剂挥发太快,周围温度剧降,水气凝聚于漆膜上,易使树脂或高分子聚合物析出形成变白。预防措施可以选用高沸点挥发速度慢的溶剂或予以加热被涂物面(使其比环境温度高约10)。注意施工场地的温湿度和溶剂的挥发率。
5、 发酵
系指施工后漆膜在表面上收缩,好似水抹在蜡纸上一样,斑斑点点,露出底层。主要起因是这类漆对表面湿润性久佳,使之不能成为一层均匀的蜡层而呈滴珠状。另外,漆膜厚度太薄,也易收缩。引起原因,可能是被涂面太滑或有油腻,清漆未经贮藏熟化,清漆被油脂或杂质所沾污,溶剂挥发不当,表面处理不当。喷枪中管线内混入油或水,施工环境温度太底或漆料粘度过大等等,应找出影响因素加以克服。
6、 慢干或返粘
涂料施工后成膜时间超过按产品技术条件规定的时间或漆膜不固化、硬度底,表干里不干等。返粘是涂料干燥或固化后仍有粘脂的现象,两者的原因大同小异。首先是涂料质量问题,采用挥发性能慢的溶剂,还有施工漆膜太厚便氧化作用仅限于表面,底色层干不透。所以漆膜应涂得薄而均匀,宁可多涮几道。底漆未干透,也会影响漆的干燥,使干燥时间延长或返粘,对此可采用挥发快的溶剂或提高施工场所温度、补加干料等来弥补。
7、 针孔
在漆膜上产生针状小孔或象皮革、毛孔那样的孔,孔径约10um左右,称为针孔。这种病态的裨与发酵基本相似,漆膜在成膜过程中出现有些部位空白无漆。而不同的是,针孔直透到物质表面。收缩实际上还有一层极薄的残膜。针孔的主要起因是有空气泡存在,对颜料湿润性不强或漆膜太薄。它有涂料方面的原因,也有涂装方面的原因。预防措施是严格把握施工工艺,有效消除溶剂的选择和混合不当、颜料的分散不良、涂料释放气泡性差以及被涂物面不净、涂装环境不良等因素。
8、 起泡
漆膜的一部分从底板或底涂层上浮起,其内部充满着液体或气体,膜面出现圆形突起物。病态的起因大多归昝于施工的错误,主要在漆膜上有潮气或挥发性的液体存在。防治措施是被涂物面要清洁,漆膜应干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放置。
9、 桔皮
喷涂时,不能形成平滑的干膜而呈桔子皮状的凹凸现象称为桔皮。主要有两种形成因素:一是施工喷涂不当,二是高挥发分子的急剧挥发所致。病态的预防可采用较多的稀释剂,最好酌加沸点较高的溶剂,调整施工时喷咀大小、喷枪与被涂物距离等等,也可适当添加流平剂。
10、起皱
起皱是指直接在底层上或已干涂的底层上的漆膜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皱纹现象。皱纹是指成膜不光滑、收缩成很多弯曲的棱脊。它是由于催干剂过多,使得外层干燥不匀,干燥快的表面覆盖了下层,使下层无处伸展,只好向上收拢而起皱。又如,漆膜施工过厚,外干里不干,涂漆后放在强烈日光下曝晒、烘烤温度过高,均可导致出皱纹。可以采取减少催干剂,调入同品种干性慢的涂料,选择合适溶剂等方法解决。另外涂刷必须展开,烘烤条件、湿度、升温速度都应加以注意。
11、盖底不良、露底
在涂一道漆(厚度约在25um左右)后,仍能凭肉眼看清底层。如因漏喷或涂得过薄而见底现象称为漏底。通常是涂料的遮盖力不足、含颜料少,颜料沉淀未搅起,涂料过稀等引起。要克服以上弊病。除涂料本身外,施工时要注意,充分搅匀,仔细涂布,注意使用遮盖强的涂料。


 
 Copyright © 四川德蒂森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2021011554号